赵本山2013年春晚小品曝光

日前赵本山要上春晚和“梦中情人”倪萍合作小品的事经媒体曝光,炒得是沸沸扬扬,大家都对这个故事感兴趣,结果小品本子不经意间被曝光,让本山大叔压力山大,不得不重新回炉另找题材。本山大叔和“梦中情人”倪萍合作的事恐怕只有空了吹了。

另起炉灶重新创作
此次赵本山春晚剧本,是央视春晚导演组为他量身打造的。故事说的是:赵本山饰演的农村老汉和倪萍饰演的老伴,在大年除夕夜,突然遭遇了一个滑稽的小偷,并最终被善良的老两口感化的故事。剧本笑料成串,非常可乐,但没料到的是,上月22日那天下午,赵本山的剧本审查以及让倪萍参演的创意被泄。
本山传媒艺术总监刘双平披露,由于赵本山的春晚剧本被泄露,现在只好另起炉灶,重新创作。目前,新剧本进展顺利。但从新剧本看,倪萍参演的可能性不大了。
新小品主题:人生与爱情
赵本山的御用编剧尹琪昨天也透露,今年赵本山新小品的主题将是“人生与爱情”。尹琪表示,原春晚小品并没有被完全舍弃,但赵本山确实已经通知他准备新的春晚小品剧本,做两手准备。到时哪个小品更成熟、更好,就用哪个。

随着央视蛇年春晚语言类节目终审结束,今年登上春晚舞台的9个语言类节目也基本成型。赵本山的小品依旧是众人关注的焦点。近日有消息称,央视为赵本山准备的以“大年夜感化小偷”为主题的小品剧本因被提前泄露而遭弃用。对此,赵本山的御用编剧尹琪否认消息的真实性,称剧本将由央视方面继续修改。另一方面,尹琪也将为习惯两手准备的赵本山创作剧本。
央视方面

将为赵本山修改剧本
2013年,赵本山再战央视春晚。此前,赵本山曾表示:“作为一个演员,只要观众想看到我,我就尽量上。”
2012年底,筹备春晚的过程中,赵本山尽最大努力配合央视的策划选用央视提供的剧本,搭档“梦中情人”倪萍在除夕夜遇小偷。然而,据春晚剧组相关人士透露,在排练以及沟通剧本的过程中,剧组和赵本山都觉得“小偷题材”在发挥上存在诸多限制,剧本硬伤较多;同时,倪萍受访时也对参演的消息予以否定。本山传媒艺术总监刘双平近日则在采访中透露,考虑到剧本被提前泄露,会影响春晚效果,赵本山将另起炉灶,重新创作。赵本山的御用编剧尹琪则就此表示,央视方面会继续为赵本山修改剧本。
御用编剧:

小品仍锁定“小人物”
对于赵本山将采用央视为其创作的剧本,其御用编剧尹琪称,赵本山一向严苛,“赵老师习惯两手准备,今年央视会提供一个剧本,我们也会自己创作一个剧本。他(赵本山)不会以农村形象出现,赵老师也说他不可能摆脱乡土的感觉,不演农民的话,也会演朴实的老百姓。”尹琪表示,今年赵本山小品的主题将是“人生与爱情”。据悉,尹琪需要再为赵本山准备两个小品剧本,创作方向锁定在“小人物”身上发生的搞笑故事。
此前,赵本山的搭档锁定倪萍和宋小宝。重新创作剧本后,搭档会是谁?对此,尹琪表示每年春晚小品剧本都不会特意按照赵本山哪个徒弟去写。“一般都是剧本出来后,赵老师觉得角色适合哪个徒弟,就带哪个徒弟上。”有消息称搭档极可能换成小沈阳,“哈文导演向来是观众想什么她就给什么,现在快女、好声音都上了春晚,被春晚捧红的小沈阳极可能再被相中。”

⑵ 赵本山所有小品名字

中央电视台(CCTV)春节联欢晚会赵本山小品

小品《不差钱》(2009)
小品《火炬手》(2008)
小品《策划》(2007)
小品《说事儿》(2006)
小品《功夫》(2005)
小品《送水工》(2004)
小品《心病》(2003)
小品《卖车》(2002)
小品《卖拐》(2001)
小品《钟点工》(2000)
《昨天今天明天》(1999)
小品《拜年》(1998)
《红高粱模特队》(1997)
小品《三鞭子》(1996)
《牛大叔"提干"》(1995)
小品《老拜年》(1993)
《我想有个家》(1992)
《小九老乐》(1991)
小品《相亲》(1990)

赵本山其他小品
小品《同学会》
小品《有钱了》
小品《面子_辽台版》
小品《年前年后》
小品《儿子大了》 小品《宝座》 小品《小草》 小品《老有少心》
小品《面子_央视版》 小品《双簧》 小品《门神》 小品《老根断案》
小品《演员的烦恼》范伟版 小品《老伴》 小品《1+1=?》 小品《如此竞争》
小品《城市打工妹》 小品《卖梨》 小品《瞎搅和》 小品《老蔫完婚》
小品《新编大忽悠》 小品《办班》 拉场戏《驱邪》 小品《乡村爱情》
二人转小品《老爸成亲》 小品《出名》 小品《大观灯》 小品《有病没病》
小品《演员的烦恼》句号版 小品《辅导》 小品《送戏》 小品《税缘》
小品《警察与督察》 小品《卖猫》 小品《乱收费》 小品《捐献》
小品《说情》
(送礼,救王达脑袋) 赵本山早期在CCTV
《综艺大观》表演的小品

⑶ 赵本山的小品真那么可乐吗

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主要看个人是否喜欢吧。

⑷ 赵本山宫事件到底是怎么回事啊

当时有个外地演出团体到赵本山宫殿来跟赵本山的刘老根大舞台比二人转,演出当中外地演员对小沈阳进行人身攻击,导致双方发生了冲突,在舞台上大打出手,还有一个外地演员殴打了一个支持主队的观众。最终演出被终止,参与打架的演员分别被处以停演处罚,其中最重的被处以76场禁演的严厉处罚。

⑸ 赵本山的合作伙伴有哪些

对老赵的采访,就知道了.
春晚回顾:最难忘是《相亲》直播前半个月才拿出《昨天今天明天》

半:记得您一共多少次参加央视春晚了吗?

赵:从1990年到现在,期间就一年没上。

半:1990年您第一次出现在央视春晚直播现场,能否简单回忆一下之前走过的坎坷经历。

赵:在这之前呢,我一直没上过中央台,不过当时也算是东北的名人了吧。我上了国庆晚会。

半:那个小品的名字叫《1+1=?》。

赵:对。严格来说,那是一个拉场戏,有说有唱,属于二人转里边的,还不叫小品。1988年央视春晚在黑龙江设分会场录了我一个节目,但最后也没上成,不知道是带子的问题还是别的原因。

半:1990年就上了央视的春晚。

赵:1990年上的时候,《相亲》这个作品我们已经演了两年了,辽宁台也播过,前一年中央台我们也去了,被拿下了,第二年邹友开看了,才决定上。

半:在此之前,大牌的艺术家里,姜昆已经是7次上春晚了,冯巩也5次上春晚了,按当时来说,与这么多大腕同台,当时紧张不紧张?

赵:我呢,要说演出紧张谈不上,我在台上可以说从来没有紧张过,那个时候只能说是高兴,而且1989年天津电视台春节晚会我们已经演过一回了,大小场面都见识过了,从这种角度来讲,还是感到特别自信。

半:一共得过几次一等奖还记得吗?

1992年第一次评奖,我和黄晓娟的《我想有个家》就获得了一等奖,后来赵丽蓉出现的时候,这一等奖就都是她的了,再后来从1996年开始一等奖都是我的。

半:1994年,是您自1990年参加春晚以来唯一一次缺席春晚,当时是个什么情况?

赵:因为去晚了,去了以后感觉到没戏了,那年就没上成,那年也是郎昆的导演。

半:多次参加春节晚会,哪一年留给您的印象最深?

赵:还是第一年呗,《相亲》那是第一次上。后来就习惯了,即使是再好的作品也没有第一次兴奋、印象深。

半:现在上春晚,是不是还像当初一样,压力很大?

赵:现在的压力主要还是怕本子不行,比如说1999年,一个半月过去了,我们还没有作品,就感到有压力。等还剩半个月了,才拿出来《昨天今天明天》,就轻松了。

半:之前也没有准备其它的本子?

赵:没有。

春晚作品:《三鞭子》演起来有点累 《牛大叔“提干”》险些被毙

半:您上春晚的这15个作品中,您最满意的是哪一个?

赵:《昨天今天明天》,《卖拐》、《买车》、《功夫》这仨也不错,尤其是《卖拐》,我特别喜欢,应该说这是表演难度相当大的一个作品。

半:那最不尽人如意的是哪一个?

赵:《三鞭子》演起来有点累,原来的作品本意不是那样的,从讽刺又改歌颂了,这就不好了,创作上还是有些受限制。

半:您觉得一年里,您上春晚的作品是不是当年最好的作品?

赵:如果讲严谨程度的话,还是央视春节晚会上的作品最好,但从可看程度来说,放开了演,还是在地方台的好,没有更多的限制。

半:记得《卖车》那一年,起初想上您另一个作品《有钱了》,但观摩演出时,《卖车》的现场效果好,最后才决定上。

赵:《有钱了》也是一个非常不错的作品,不过这类节目不适合春晚那个舞台,它的故事情节是一点一点来的,如果拿到春晚去演,温着演,会显得很“泥”,还是适合在小剧场演。春晚舞台是非常难演的,在这个舞台上,什么都放大了,演员放大了,观众也放大了,像《卖车》这类作品,所有台词都是在吼吼乱喊中完成的。不光我们的节目,整台晚会在现场感觉

焦点一点也不集中,特别乱,大家有的还穿帮,每个人、演员跟扎鸡血一样,在那儿乱吼。

半:您认为一个作品的成功,剧本和演员的贡献应该是个什么比例?

赵:还是演员更重要一些。

半:就是说,同样一个本子,让您来演,与让其他演员来演,受欢迎程度、效果肯定不一样。

赵:那当然。

半:就您创作的春晚作品,您更注重它的教育意义,还是更注重它的娱乐成分?

赵:娱乐性。教育谁去?大过年的,都教育了365天了,过年了又受顿教育,犯不上。

只要娱乐的“安全”就行。

半:“安全”是指?

赵:各方面的,政治安全,内容是否健康、向上等。

半:1995年,您的作品叫《牛大叔“提干” 》,据说这个作品险些被拿下。

赵:对,那年都快直播了,腊月28的晚上,给毙了。

半:为什么?

赵:因为当初的剧本,范伟演的角色叫“马乡长”,在审查时,领导考虑到乡长属于基层干部,他们也不容易,辛辛苦苦干了一年了,临了临了你还讽刺人家,感情上接受不了。后来就改么,硬给改成了“马经理”。

半:这么一改,讽刺力度明显就削弱了,大家都知道,经理满大街都是,经理大吃大喝也是人之常情的事,而乡长大吃大喝则就涉及到另一种意义。当时改动之后,是个什么心情?

赵:那没办法,还得上啊。你要提前不去就行了,这都呆一个多月了,只要有一点希望还是想上。

半:透过这件事,您认为春晚适不适合搞讽刺性作品?

赵:文艺作品还是应该放开讽刺,但具体到大年三十这一天还不太好说,比较特殊,大过年的,你讽刺谁谁还不跟你急啊。

半:您的作品中,成功地塑造了很多人物形象,像“徐老蔫”、“老乐”、“老香水”、“牛大叔”等,一直到这几年的“大忽悠”,您最欣赏哪个人物形象?

赵:“老蔫儿”的形象是最早塑造的,塑造起来比较得心应手,加上那些年一直在演,在观众中留下的印象很深,我还是比较喜欢这个形象。

半:为什么“大忽悠”这个人物一出现,观众反应更强烈?

赵:他比较近哪。

半:您觉得这背后有没有更深一层次的原因,比如社会上骗子在增多,骗术也越来越高明?

赵:有。有才产生共鸣么。当时我们弄“大忽悠”这个人物初衷是警示别人,提醒社会上有这么一类人,大家别上当。也没考虑太多有没有负面上的东西,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识别能力,如果有些人非要以为他有负面影响,我们也没办法。当然,我们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所以,在去年搞《功夫》这个本子时,讨论来讨论去,最后还是决定让范伟赢,让正义赢。

半:上春晚的作品每年都要经过反复修改,《功夫》先后大改过19次,这是您对作品的要求还是春晚剧组的要求?

赵:两方面都有,基本我还是对自己要求严一点,导演他们就是先看看本子,也提不出大的意见。都是我们自己在反复推敲,弄不好,观众会不满意。

半:每年春晚过后,你们的创作班子有没有开一个正式的总结会?

赵:都回家过年去了。但事后想起来都聊。上春晚的作品那都是一次性的,演完就完了,在全国电视台播,在各地剧场、舞台上看不到了。

半:这些年春晚的小品大都是“东北军”,网上传言,今年要适当消减东北味小品的数量,,加大京味小品以及其他一些比较大众化的方言小品数量,您作为一个小品演员,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赵:如果作品好,观众喜欢,行啊。

半:去年的上海小品《一串钥匙》就是因为上海方言的问题被导演拿下的。

赵:导演得“听”观众的,观众比谁都明白,观众效果不好,演员自己感觉再好,导演也不敢硬上。

半:那是不是彩排时请去的都是北方观众的原因?

赵:不是,我想应该是各地观众都有,现场模拟的是全国舞台,你要请的都是上海观众,那指定效果好,但那样就不是央视春晚了,改上海春晚了。央视他要照顾全国大多数的观众,拿掉也是迫不得已,忍疼割爱的。你像滑稽戏,王汝刚他们在上海相当不错了,但拿到春晚舞台还是为时过早。

半:如果说方言不容易懂,但当初您的第一个小品《相亲》第一年也是因为导演组认为东北方言过多,没有上。这又是为什么?

赵:听惯了呗,而且上海话与东北话还不完全一样。东北话它是大部分都能听懂,只有一些个别的词汇在其它地区理解起来比较难,而上海话就不一样了,但如果王汝刚他们把上海话淡化了,像普通话靠拢,那就不可乐了。

合作伙伴:高秀敏土了嘎叽儿 “铁三角”无中生有

半:先后与您合作的几个作者有:张超、张惠中、崔凯、何庆魁,能否简单谈谈与他们的合作经历。

赵:他们都比我大十多岁,都五十多了,老何都快六十了。张超是跟我合作最早的,像《相亲》就是他的作品;张惠中一般是给我的作品当导演;接下来是崔凯,他以前写的比较多,中间当领导了,写的少了,现在又开始写的多了;老何是近几年才开始合作的,比较突出的就是《昨天今天明天》。

半:上面这几位合作者都是来自东北这片黑土地上的作家,与他们不同,后来参与到您的创作班子里来的又增加了两个学院派的人物:宫凯波和张猛,这是出于何种考虑?

赵:这俩人年轻、思维活跃,用在作品中的时尚元素要多一些。

半:今后有什么打算,跟谁合作?

赵:顺其自然吧。不过跟谁继续合作,我也都要参与。

半:“参与”是指二度创作吗?

赵:还不是。

半:那您能不能把您的作品的创作过程透露一下?

赵:每年都是找几个人,我定个大调子,大家在一起研究、侃,侃出个大框架来,找一个执笔者,去写,写完了再研究、提意见,在按着提的意见再改,就这么一个程序,整个程序我都要参加。所有作品都是这样,包括《刘老根儿》这部电视剧也是这样。

半:先后与您合作较多的几个女搭档分别是黄晓娟、高秀敏、宋丹丹,也能不能对她们做个简单评价?

赵:应该说都不错。第一个搭档是晓娟,起初合作比较多,上春晚的,没上春晚的,你像《老蔫完婚》等,晓娟呢,她形象好,人物塑造,一反一正,与我塑造的形象反差比较大,那个搭配观众也接受,不错;高秀敏呢,土了嘎叽儿的,一瞅就像一家人,高秀敏有她自己独特的幽默方式;天生有幽默感的,还得是宋丹丹,在这里头我个人认为是最棒的。

半:您怎么评价您的男搭档范伟?

赵:范伟应该是一个很认真的人,他是一个非常出色的演员,这些年历练得比较成熟了。

半: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范伟有超过您的势头,因为范伟演过很多角色都很成功,而您只演一种角色。您如何看待这种观点?

赵:(笑)可能观众评判还是对的呗。

半:您自己认为呢?

赵:一是我没有这么去想过,他一直和我在一起,太熟悉了。二是艺术形象在人们心目中也不是一部作品两部作品的事,我们俩还是两码事,风格不是一个类型。有些作品我还主动给他加包袱,你想他的戏份那么足,而且我这么一个有知名度的人去陪伴他,活起来是正常的,受到大家喜欢也是自然而然的事。当然,他自己努力的成分比较多,是重要的。

半:关于“铁三角”的说法,您怎么看?

赵:“铁三角”不知道是哪儿的传言,不知道谁给说的,我嘴里从来没有说过“铁三角”的事,那是瞎起名,什么叫“铁三角”呀?

半:您认为一个演员,是固定搭档好,还是根据本子需要挑适合的演员好?

赵:固定下来呢,彼此互相了解,配合比较默契,你比如像相声界侯耀文、石富宽他俩,配合了30多年了,有时候上了台就能演。如果角色上不受大的限制的话,还是固定下来比较好。

半:角色受不受限制有时也是人们思维的惯性。

赵:对。比如说,我们演《心病》那前儿,导演组死活认可我跟高秀敏演两口子比较合适,主要是对我们过去演得角色印象太深了。但没法改,后来范伟和高秀敏演两口子,也比较成功。

半:与您“合作”过的几个春晚导演,您如何评价他们?

赵:像袁德旺、张晓海、郎昆等等,其实都不错,处的都很好,这些年大家也都了解我,我就是耿直、很倔的这么一个人,肚子里乌七八糟的事我也没有,我就认认真真地把心思放在作品上,他们都很信任我,都有这样一个基本看法:本山弄的作品肯定错不了。所以他们放心,越放心我这头可能难度越大、压力越大。

半:在作品修改方面,与他们有没有过争吵,或者发生过不愉快?

赵:没有,应该说都很愉快,对于我来说,他们对我的限制不是太大,彼此都很客气,没有不愉快之说,不愉快也是找不愉快。基本上他们提出修改作品的时候,都是拐弯抹角地告诉我,我也知道,因为一个作品哪块儿会被提意见,我自己清楚。

半:这是不是与您的名气越来越大有关系?

赵:可能是分量问题,包括作品的分量,和演员在春晚上的分量。

其他曲种: 二人转还是应该活在民间 提高品味害了相声

半:这几年您一直在二人转的改良、推广上做了大量工作,有没有想过把二人转单独作为一个节目打进春晚?

赵:没刻意去想,我也没做这个努力。我想二人转还是留给民间,民间有人演、有人看就行了,不一定非要上春晚,那个东西就是在小剧场里演出的东西,何必要上别的地方生存去呢。春节晚会就是上了,也占不了多大便宜,他不能把你最光彩的一面露出来,你也不可能让全国的人都演二人转,二人转就是扎根在东北农村的玩意儿,有东北这片黑土地上的人们喜欢它、演它、看它,就够了。

半:您认为其它一些曲艺形式,也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比如快板书,今年中国曲协在天津搞了一个李润杰杯快板大赛,参赛的人很多,效果也非常好,为什么这种曲艺形式总缺席春晚?

赵:我还是说,我们民间的东西,就让民间自己先搞起来,慢慢让它进入土地,接近大俗。掌握民间快乐的人都是超出民间范畴的,有些人不理解老百姓怎么快乐,需要一点点的积累,慢慢来,慢慢渗透。

半:最初几届的春节晚会,语言类节目主打还是相声,小品只有一两个。从1997年开始,形式出现大逆转,小品数量增加到六七个,相声数量一般就是三个。这种趋势一直持续到今天,您觉得原因何在?

赵:我想还是观众的接受程度,小品这种形式比较新,演起来也灵活,能跟上观众的欣赏节奏。相声嘛,(恍然大悟)这两年是有点偏少了啊。相声在春晚中的处境,我想还是没有好作品吧,有些讽刺性作品还受限制。

半:中国曲协自去年提出“大曲艺”的战略以来,在“新作品、新面孔、新形式”上做了很多挖掘和探索工作,因为春晚是一个大的推广平台,从上春晚的角度讲,您认为曲艺这些曲种包括小品、相声,还应朝哪些方面努力?

赵:努力?我倒是觉得不一定非得上春晚,现在春晚出来一个节目太难了。为了上春晚,好多东西把过去的传统都丢掉了,过去那些老的味道都丢掉了。相声走到今天,你能说谁不好了么?没有,大家都在努力。但有时我在想,我们把本来一个泥土性比较强、地域性比较强的东西愣给它拽出来,东扯西拉,拽散了。你比如说过去那些相声大师们都是从天桥出来的,从那个氛围出来的,应该他是从大众中滚出来的,后来我们无谓地把他们的品味提高了,我不反对“品味” 这个词儿,就是好多东西一离开根,就不是它了,它的土壤还是在最纯的百姓中间。为啥二人转三百年一直是这种生存状态,它有观众,是在老百姓中活着呢,土壤营养比较深厚。有些改革越改越文化了,但越离题了,有些改革是为了适合大场面,一个人能完成的事,他搁一百人,而不是适合观众的口味,这种改革就没有生命力。一句话,不管朝哪个方向改,都不能离开老百姓这个根。

今年春晚:铁定与宋丹丹合作 导演春节晚会嘛,我……

半:近几年春晚导演确定人选以后,他第一件事就是到沈阳拜访赵本山,包括今年的郎昆导演,也曾拜访过您,是否确有其事?

赵:有,也谈不上拜访,就是打个招呼,发出邀请,让提前准备好作品。

半:眼下的登门拜访与当年的进央视大门艰难,如此大的反差,您想过没有,这是什么因素在起作用?

赵:我想还是观众喜欢看,否则如果观众腻烦了,导演也不可能找我呀,观众喜欢看我这个演员。

半:这些年春晚成了众矢之的,但每年的收视率仍居高不下……

赵:不一定增加,哪增加啊,没有多少人看哪,就是三十晚上把电视拧开了,可能有喜欢看的节目叫一下子,不喜欢看的,接着聊天、打牌,照样该干嘛干嘛。看一眼也叫收视了,从头至尾看了也叫收视了。地方台还没有这个竞争实力,过年都呆在家里,电视都必须“打”着,已经形成习惯了,就跟三十晚上这顿饺子必须得吃一样。

半:现在有一种观点:以前看春晚是为了找乐,现在看春晚是为了找错。就是说,人们现在是抱着一个审视的态度看春晚,你如何评价这个观点?

赵:现在的人越来越精明了。

半:那您认为春晚是越办越好呢,还是越办越糟?

赵:其实是越办越好,但观众越看越乏了。这跟《西游记》拍续集一样,搞科技的东西都用上了,但结果人们好像不买账,所给的评价还不如前边拍的评价高。

半:那谈谈您对今年春晚的准备情况?今年还忽悠么?

赵:都划上句号了,再说也太难了,去年也是勉强上那个节目,给人们一个交待。

半:网上说,今年一开始您想用何庆魁老师的一个小品《暗号照旧》?

赵:没那事,根本就没那个事,不知道咋整的。

半:但郎昆导演拜访您之后,网上传言您现在已经有两个作品了。

赵:都还没定呢,你也看见了,这不正抓紧拍《马大帅》第三部呢吗,我是一件事做完了再做第二件事,只有等拍完了再整。再说,春晚的东西也说不准,现在我告诉你有两个作品了,可能过几天又有新想法了,就得赶紧换,反正不管换不换,都是想争取把最好的作品奉献给观众。

半:今年年初,您就对媒体说,今年打算与宋丹丹合作,从目前的报道来看,也提到您与她合作,这是按着计划走,还是本子的巧合?

赵:这个我明确告诉大家,今年我上春晚的作品,一定有丹丹。

半:有没有想过,按照惯例,或者叫惯性,如果没有大的意外,您的小品还会铁定是一等奖?

赵:还没腾出空来想呢,哪能都是我的啊。基本没时间去想,比如我们拍完这些电视连续剧,拍完了就放到这儿,往上边报都没报。

半:您有过多年春晚的经历,也有过拍戏的经历,有没有想过有一天也导演一次春晚?

赵:没想过,就是想过我也不敢说啊,什么事都是任其自然。

⑹ 为什么赵本山的小品,在这次春晚没有选上

我们都喜欢本山的小品。这两年一年不如一年。本来春晚就是乐呵的。结果没啥可乐的。小冯和老赵可能有点意见

⑺ 赵本山和范伟的小品《醉酒》台词谢谢!

您说得不错啊!
乙 哎,这回是我说相声。
甲 好啊!
乙 您客气。
甲 会喝酒吗?
乙 您问我这干吗呀?
甲 我请客。
乙 是啊!
甲 我请你喝酒。
乙 这位倒是好意。
甲 您一顿能喝多少酒?
乙 哎,我只能喝四两。
甲 四两?我请你一斤。
乙 我干吗喝那么些啊?
甲 多喝点。
乙 哎,喝多了就醉了。
甲 好啊。
乙 醉了还好?
甲 我最爱瞧醉鬼。
乙 啊,这叫什么话啊!
甲 体验生活。
乙 哦,瞧这醉鬼体验生活。
甲 你看,你喝醉了有意思。
乙 是啊?
甲 哎,什么样的都有。
乙 对了,什么样的模样都有。
甲 有的人喝醉了睡觉。
乙 哎,睡觉这比较好。
甲 这是最好的。
乙 哎。
甲 喝醉了一声不言语,找边上一忍,睡着啦。
乙 不招灾,不惹祸。
甲 有的人喝醉了,他还乐。
乙 哦,还乐?
甲 瞧什么都可乐。
乙 是啊。
甲 “嘿嘿,你看这人――有意思――”
乙 瞧见什么就乐了?
甲 “嘿……嘿……嘿嘿,这人有鼻子啊!”
乙 多新鲜啊!
甲 这不新鲜事吗?
乙 没鼻子这像话吗?
甲 就是啊。
乙 他不可乐的事情他也要乐。
甲 瞧着什么他都乐。
乙 喝完酒以后的表现。
甲 哎,这也好。
乙 是啊。
甲 有的这人啦,喝醉了他生事,这是最讨厌的。
乙 哦,净捅娄子。
甲 过去有这种人。
乙 是啊。
甲 喝醉了,借酒撒疯。
乙 以酒遮脸儿。
甲 哎,走道晃晃悠悠。
乙 是啊。
甲 “我就这个样儿。”
乙 就这个样儿了。
甲 “谁把我怎么样了?”
乙 哎哟,谁把你怎么样了?
甲 “这哪里啊?啊――”
乙 这是谁啊?
甲 “瞧我干吗呀?”
乙 啊,谁瞧你啦。
甲 “乐什么?”
乙 啊?
甲 “有什么可乐的?”
乙 就你这模样,还不够可乐的?
甲 “我就是这样,我在马路当间走。”
乙 啊?那么些车,那要撞着呢?
甲 走着走着,他躺下啦。
乙 躺那儿啦?
甲 “我……这儿歇会儿。”
乙 这多危险啊!
甲 人说:“你别躺马路上啊。”
乙 是啊。
甲 “车来啦!”
乙 啊。
甲 “嗯――什么车?”
乙 什么车呀?
甲 “骑车的过来啦。”
乙 自行车。
甲 “自行车?来!”
乙 干吗?
甲 “往这儿轧。”
乙 你这不是别扭嘛!
甲 “且这儿轧过去!”
乙 那骑车的跟他治气吗?
甲 人家绕开啦。
乙 躲开他啦。
甲 那人告诉他:“你快起来吧,三轮儿!”
乙 哦,三轱辘啦。
nbsp; “三轮儿啊?”
乙 啊?
甲 “来!往这儿来!”
乙 哦,也让轧过去?
甲 “从我身上轧过去!”
乙 找麻烦。
甲 谁敢轧他呀?
乙 人家也躲开他啦。
甲 人家说:“起来吧,汽车可来啦!”
乙 四个轱辘啦。
甲 “汽车?来!往这儿轧!从我身上轧过去!”
乙 满不在乎。
甲 “消防队汽车!”
乙 这回怎么样?
甲 “我……我起来吧。”
乙 哎!这回他躲开啦。
甲 是啊,救火车啊,轧了白轧。
乙 那可不敢找这麻烦。
甲 啊,你这不成心找麻烦吗?
乙 这叫成心找别扭。
甲 其实这位不算醉,没醉!
乙 他还知道躲呢!
甲 就是嘛,消防队那汽车一来,他起来了嘛。
乙 他惹不起!装醉!
甲 真喝醉了,你看得出来。
乙 哦,他倒怕这样。
甲 嗯。
乙 是啊。
甲 俩人在一块儿喝酒,俩人都醉了。
乙 怎么样?
甲 你看吧,俩人对吹。
乙 哦,俩人吹牛啊。
甲 谁也不承认谁醉了。
乙 是啊。
甲 “我看你……你……你这酒啊,不行!”
乙 哦,人家不行。
甲 “再喝两杯,你就――醉了!”
乙 是啊,那个呢?
甲 “你看我没关系。”
乙 他没关系。
甲 “我再喝半斤,没关系。”
乙 纯粹说大话。
甲 那个也说大话啊。
乙 那个人怎么样?
甲 “你……没……醉啊?咱俩一瓶对一瓶的喝。”
乙 嗬!对上了。
甲 “你说话,舌头……都短啦。”
乙 他这舌头也不利索啊。
甲 “没喝醉!”“没喝醉,你来这个。”
乙 什么东西啊?
甲 从兜里头啊,把手电筒掏出来啦!
乙 手电棒。
甲 往桌子上一搁。
乙 干吗呀?
甲 一按电门,出来一个光柱。
乙 哎,那光出来啦。
甲 “你看这个,你顺着我这柱子爬上去。”
乙 那柱子啊?
甲 “你爬!”
乙 那个怎么样啊?
甲 那个也不含糊啊。
乙 哦?
甲 “行!这算得了什么啊,爬这柱子啊?你甭来这套。”
乙 嗯?
甲 “我懂,我爬上去?”
乙 啊。
甲 “我爬那半道儿,你一关电门,我掉下来呀?”

⑻ 请问小品 《送水工》中,赵本山和范伟 喝的 酒真是人头马吗我怎么看像可乐呢 谢谢!

小品需要呗!总不可能和真的吧!

⑼ 赵本山94年没上春晚,原打算上的小品是不是《老蔫完婚》

这得问赵本山

⑽ 求:赵本山和范伟演过的所有的小品的名字!

姓名:赵本山
身高:1.74米
体重:70公斤
星座:天秤座
血型:B型

简历:
1978-1982 铁岭市西丰县曲艺团临时工
1982-1986 铁岭县剧团团长
1986-今 铁岭市民间艺术团一级演员

经历:
1958年10月生于辽宁省铁岭市开原县莲花乡莲花村石嘴沟,
6岁时成为孤儿,开始跟二叔(盲人)学艺。拉二胡、吹唢
呐、抛手绢、打手玉子、唱小曲、二人转小帽等样样精通,
尤其是三弦功底尤为突出。苦难的童年成了赵本山一生的财
富,为其日后的小品、演艺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82年,辽宁省举办第一届农村小戏调演,赵本山在李忠堂
与崔凯合作的拉场戏《摔三弦》剧中扮演盲人张志,一举成
名。“摔”剧获演出一等奖。当年,赵本山考入铁岭县剧团,
担任主演并任业务团长。1986年被调到铁岭市民间艺术团。
那时,赵本山与潘长江在沈阳一起演出的二人转《大观灯》
200余场,场场爆满,轰动东三省。

1987年,姜昆在辽宁铁岭偶然看到赵本山的一场演出之后,
极力向中央电视台导演推荐了赵本山。

1990年,赵本山从东北走向了全国。他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
欢晚会上表演了小品《相亲》,大获成功,成为家喻户晓的
小品演员,他主演的辽北小品从此也成为了历年春节晚会的
重头戏。

90年代以来,赵本山演出了多部农村题材的影视剧,较有代
表性的有《一乡之长》、《刘老根》等,真实生动地展现了
农民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受到广泛的欢迎。

主要作品:

电视剧:
●《一村之长》(1992)
●《夜深人不静》(1996)
●《一乡之长》(1997)
●《家有仙妻续集》(1997)
●《家和万事兴之情归龙年》(2000)
●《家和万事兴之善意的谎言》(2001)
●《刘老根》(2001)
●《刘老根II》(2002)

电影:
●《荆轲刺秦王》(1997)
●《有话好好说》(1997)
●《男妇女主任》(1999)
●《幸福时光》(2000)

央视春节晚会小品:
●《相亲》(赵本山、黄晓娟)(1990)
●《小九老乐》(赵本山、杨蕾)(1991)
●《我想有个家》(赵本山、黄晓娟)(1992)
●《老拜年》(赵本山、阎淑萍等)(1993)
●《牛大叔“提干”》(赵本山、范伟、张玉屏)(1995)
●《三鞭子》(赵本山、范伟、李海)(1996)
●《红高粱模特队》(赵本山、范伟等)(1997)
●《拜年》(赵本山、高秀敏、范伟)(1998)
●《昨天、今天、明天》(赵本山、宋丹丹、崔永元)(1999)
●《钟点工》(赵本山、宋丹丹)(2000)
●《卖拐》(赵本山、高秀敏、范伟)(2001)
●《卖车》(赵本山、高秀敏、范伟)(2002)
●《心病》(赵本山、高秀敏、范伟)(2003)

舞台剧:
●《他和她的外遇》(2001)

赵本山网站:www.zbs.cn www.zhaobenshan.org

名字: 范伟
出生日期: 1962年9月2日
出生地点: 辽宁 沈阳
国家或地区: 中国大陆

[范伟简介]
人物简介
1962年9月2日出生,辽宁沈阳人。
1978年师从沈阳曲艺团演员陈连仲学习表演。
1980年考入辽宁铁岭民间艺术团从事相声表演,曾主演相声剧《您看象谁》、《出租新娘》等剧目。
1983年考入沈阳曲艺团,创作并表演的相声《无事生非》、《自食其果》、《“英雄”的启示》、《五几年》、《要帐》等曾获辽宁相声比赛奖,《要帐》获首届中国相声节表演一等奖、创作二等奖。
1991年表演的小品《烦恼》获首届东北三省戏剧小品大赛明星奖。
1993年表演的小品《小偷奇遇》获第二届东北三省戏剧小品大赛明星奖。
1995年开始与赵本山合作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所表演的小品《牛大叔“提干”》、《三鞭子》、《红高粱模特队》、《拜年》、《卖拐》、《卖车》、《面子》深受欢迎。
1997年、1998年连续两年参加中央电视台《综艺大观》的综艺系列剧《咱们的居委会》的表演及部分作品的创作工作。
1999年综艺大观摄制的《同学聚会》获得最受欢迎奖,同年表演的小品《将心比心》入选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
1996年至今在电视连续剧《夜深人不静》、《一乡之长》、《晚霞不是梦》、《低头不见抬头见》、《男妇女主任》、《刘老根I、Ⅱ》、《马大帅I、Ⅱ》、《大宋提刑官》中担任主要人物。2004年,范伟主演的电影《看车人的七月》获加拿大蒙特利尔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和最佳男演员奖,这是他事业上的又一高峰。

范伟小传

为学相声离家三年、铁岭成为第二故乡

范伟其实是个相声演员,生在沈阳的他从小就喜欢相声,十几岁就拜相声演员陈连仲为师。那时候沈阳曲艺团演员很多,不招新学员,可对相声已经着了迷的范伟却觉得:“我既然喜欢这个职业,不管多远多苦多累,也要干这一行。现在想起来,去铁岭是对的,自己在那里学到了许多东西,而且结识了崔凯、张超、张惠中等一批对我的事业大有帮助的好朋友,使我一生受益匪浅!”在铁岭的3年,范伟不断地充实自己,经常向老演员去请教问题,他的谦虚好学是团里出了名的。“对我影响最大的事情,是当时主演了两部相声剧《您看像谁》和《出租的新娘》”。范伟就是从表演相声剧开始,逐步走向小品表演的。

调回沈阳成为骨干

1983年,范伟考入沈阳曲艺团。那时团里的相声演员有十几对,阵容十分强大,刚刚调进来的范伟就像是个丑小鸭,没有资历,没有作品。可他并不着急,开始自己创作相声。他写出了自己的处女作《一个厂长的日记》,作品采用了新颖的日记体裁,让团里的领导耳目一新,被拿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演播。事后,电台的几位编辑不约而同地提到:那个戴眼镜的小胖子表演时的感觉、分寸、语气都把握得很好,是个好苗子。那次北京之行成了范伟事业上的一次转机,在参加过1986年全国相声邀请赛之后,范伟成为沈阳曲艺团的骨干。1993年中国合肥相声节上,范伟又凭借自己创作的相声《要账》获得了表演一等奖和创作二等奖。

结识本山一举成名

赵本山和范伟都是从铁岭出来的,但在铁岭的时候,他们俩却并不认识。范伟1983年到铁岭时,赵本山已经成名并刚刚调走,二人擦肩而过。其实范伟对赵本山是久闻大名,赵本山也看过范伟的表演。1993年6月,赵本山为自己的小品《走毛道》物色演员,他一下子就想起了正在沈阳的范伟,从此奠定了两个人近10年的合作。“‘走毛道’是东北话,是抄近路、走捷径的意思,和本山大哥合作让我走了很多捷径,这其中包括艺术上他对我的帮助,在为人处事上我也从他身上学到了许多东西。”看得出,范伟谈到半师半友的大哥赵本山时,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从此他俩每一年的小品都会引起轰动。1994年他们在东北三省春节联欢晚会上合作了小品《儿子大了》,1995年至2002年他们在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先后合作了《提干》、《三鞭子》、《红高粱模特队》、《拜年》、《将心比心》、《卖拐》、《卖车》,范伟塑造的范秘书、范乡长、范大师、伙夫等形象也越来越深入人心,成为深受观众喜爱的小品演员。

甘于寂寞演好配角

范伟是个甘于寂寞、办事认真的人,他不被外界的东西所迷惑,也不会被别人的评论所影响。几年前曾经有一种说法———范伟在赵本山的小品里只是作料,换个人也能演。那时候的范伟听到这种说法只是一笑了之,并不去争辩。2001年的春节晚会上,范伟演的伙夫非常出彩,舆论导向也变了,几乎所有的文章都说这个小品中演得最好的是范伟。“这个故事很荒诞,我演的这个人物很重要,但必须演出真实感来,观众才会觉得可乐。伙夫是骑着车上来的,架着拐下去的,他的思想有个转变的过程:从一开始的不相信到半信半疑直到完全相信,最后到了是非不分,把大忽悠当做好人而把大忽悠的媳妇当成心术不正的人。把握住这一心理变化过程,这个人物就立起来了。”范伟说。 许多评论家对范伟的表演推崇备至,高超的喜剧演员应该达到“寓谐于庄”的效果,范伟应该说已经进入了这个层次。今年春节晚会上表演的《卖车》,使范伟的“寓谐于庄”的表演风格更上了一层楼。与去年的《卖拐》相比,人物的思想变化更大,人物心态把握得更细腻,表演更到位。
范伟的特点就是擅长表现各类人物,戏路宽。正气的乡长、刁钻的司机、新潮的教练、愚昧的伙夫,全都演得惟妙惟肖。“其实我们的小品还是以本山为主,围绕他来搞创作,需要什么样的配角就演什么样的人物,时间长了就锻炼出来了!”范伟说。

敬佩本山大家风范

“本山在艺术上是无私的,每次合作他都会给我一个很出彩的角色,这里面不掺杂任何私心杂念,这一点是非常可贵的。”范伟说:“比如,3月4日央视一套黄金时间将播出的18集电视连续剧《刘老根》,本山饰演男一号刘老根儿,我演男二号药匣子,药匣子是个很自私的人,最初给这个人物设计的戏不是很多,但却是个比较出彩的人物,我们一边改一边拍,本山绞尽脑汁为药匣子加戏,拍到十五六集的时候突然他自己说:不对呀!这个戏叫《刘老根儿》,不叫《药…(详细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