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的编写一共有几种方法

说学逗唱
曲艺术语。相声传统的四种基本艺术手段。“说”是叙说笑话和打灯谜、绕口令等;“学”是模仿各种鸟兽叫声、叫卖声、唱腔和各种人物风貌、语言等;“逗”是互相抓哏逗笑;“唱”相声的本工唱是指太平歌词。由于某些关系,过去电视上表演的相声都把所有的歌唱类归于唱中,这是不对的。只要太平歌词是唱,其他的都为学。相声中,常有偏重运用其中一、二种手段的节目,比如《改行》、《戏剧与方言》偏重于“学”和“唱”,《八扇屏》、《春灯谜》以“说、逗”为主。演员也往往以其善于运用某一些手段而形成不同的风格。
垫话
曲艺名词。相声演员登场表演正式节目前的开场白,有时也是一个小节目,吸引观众注意或点明正式节目的内容。
入活
曲艺术语。指相声演出时,用以将垫话引入正题的一段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包袱
曲艺术语。指相声、独脚戏、山东快书等曲种中组织笑料的方法。一个笑料在酝酿、组织时称“系包袱”,迸发时称“抖包袱”。习惯上也将笑料称为“包袱”。
三翻四抖
曲艺术语。相声组织包袱的手段之一。指相声表演时,经过再三铺垫、衬托,对人物故事加以渲染或制造气氛,然后将包袱抖开以产生笑料。
一头沉
曲艺术语。对口相声的表现方式之一。指两个演员在表演时,一个为主要叙述者,即逗哏;另一个用对话形式铺助叙述,即捧哏。由于叙述故事情节以逗哏为主,故称。
子母哏
曲艺术语。对口相声的表现方式之一。指相声表演时,两个演员(逗哏和捧哏)所承担的任务基本相同,如通过相互间争辩来组织包袱等。
抓哏
曲艺术语。相声、评书等曲种演出时,在节目中穿插进去的可笑内容,用以引起观众发笑。演员往往现场抓取插话题材,并结合节目内容,以取得良好结果。
逗哏
曲艺名词。对口或群口相声演出时主要叙述故事情节的演员,现通常称作“甲”。对口相声中,逗哏与捧哏合作,通过捧逗的衬托、铺垫,使叙述中逐渐组成包袱,产生笑料。群口相声增加“泥缝”,其作用与“捧哏”基本相同。
捧哏
曲艺名词。对口或群口相声演出时配合“逗哏”叙述故事情节的演员,现通常称作“乙”。
泥缝
曲艺名词。群口相声演出时配合“逗哏”叙述故事情节的演员,现通常称作“丙”。
腿子活
腿子活--相声里头为了学唱或者表演一段情节,两人带点小化妆,分包赶角,进入角色来表演,之后还要退出来叙事,这种相声段子行内叫“腿子活”。
砸挂
砸挂是相声里的行话,相声大部分都是在讲故事,而这个故事就得有个主人公,用讲这个人的笑话来达到抖包袱的目的。
贯口
又称“趟子”,为将一段篇幅较长的说词节奏明快地一气道出,似一串珠玉一贯到底,演员事先把词背得熟练拱口,以起到渲染书情、展示技巧乃至产生笑料的作用。

⑵ 相声的种类划分

相声按演员人数分可分为: ●单口相声 长篇单口相声,通常分为数次表演,类似于评书,但更多注重笑料。 ●对口相声,演员人数为2人 男女相声,对口相声的一种,演员为一捧一逗 ●群口相声,演员人数在2人以上 按内容功能分类,可分为: ●讽刺型相声:可以讽刺自己或者别人,如侯宝林的《夜行记》(讽刺不遵守交通规则的人)、姜昆的《如此照相》(讽刺文革时期的社会现象) ●歌颂型相声:主要在中国大陆,通常要配合政府的方针、政策。如马季的《新〈桃花源记〉》(歌颂社会主义新农村)、侯耀文的《京九演义》(歌颂京九铁路的建设者)。 ●娱乐型相声:《说方言》、《爱情歌曲》之类 按著作时代分类,可分为: ●传统相声:清末民初时期 ●新相声:1949年之后 ●当代相声:1980年代后期之后

⑶ 有关相声的资料,要简单点

查看全部4个回来答
我来答自
我来答 查看全部4个回答

热心网友
2019-03-28

相声(Cross talk)一种民间说唱曲艺。相声艺术源于华北,流行于京津冀,普及于全国及海内外,始于明清,盛于当代。主要采用口头方式表演。表演形式有单口相声、对口相声、群口相声等。是扎根于民间、源于生活、又深受群众欢迎的曲艺表演艺术形式。相声鼻祖为张三禄,著名流派有“侯(宝林)派”、“马(三立)派”、“常(宝堃)派”、“苏(文茂)派”、“马(季)派”等。著名表演大师有侯宝林、马三立、常宝堃、苏文茂、马季等多人,后起之秀有郭德纲等人。

⑷ 完整的相声稿子。

你也都这了 有点自己的创意中不? 还上网上找 哎。

⑸ 相声的资料

声一词,古作像生,原指摹拟别人的言行,后发展成为象声。象声又称隔壁象声,明朝即已盛行。相声起源于华北地区的民间说唱曲艺,在明朝即已盛行。经清朝时期的发展直至民国初年,象声逐渐从一个人摹拟口技发展成为单口笑话,名称也就随之转变为相声。一种类型的单口相声,后来逐步发展为多种类型的单口相声、对口相声、群口相声,综合为一体,成为名副其实的相声,而经过多年的发展,对口相声最终成为最受观众喜爱的相声形式。 相声起源于北京,流行于全国各地。一般认为于清咸丰、同治年间形成。是以说笑话或滑稽问答引起观众发笑的曲艺形式。它是由宋代的“像生”演变而来的。到了晚清年代,相声就形成了现代的特色和风格。主要用北京话讲,各地也有以当地方言说的“方言相声。 在相声形成过程中广泛吸取口技、说书等艺术之长,寓庄于谐,以讽刺笑料表现真善美,以引人发笑为艺术特点,以“说、学、逗、唱”为主要艺术手段。
早期代表人物
张三禄是目前见于文字记载最早的相声艺人。根据相关记载并推测:张三禄本是北京的八角鼓丑角艺人,后改说相声。他的艺术生涯始于清朝的道光年间。在《随缘乐》子弟书中说:“学相声好似还魂张三禄,铜骡子于三胜到像活的一样。”但是一般来说,相声界把朱绍文(穷不怕)称作他们的祖师爷。 抗日战争时期,一些相声演员表现出民族气节。常宝堃曾经两次因为讽刺日治政府而被捕,张寿臣公开赞扬吉鸿昌等人的抗日,批评当局的不抵抗政策,也曾因为讽刺当时天津的警察“贱”遇到麻烦。
编辑本段相声的发展

⑹ 相声OK品味视频下载或词谱

相声OK品味视频下回载答

http://www.gougou.com/search?search=%E7%9B%B8%E5%A3%B0%20OK%E5%93%81%E5%91%B3&id=1

⑺ 相声的词

甲:请教你一个问题啊?
乙:啊,你说吧
甲:你这个人一辈子最要紧的是什么事情?
乙:那就是“吃”呀
甲:吃完以后呢?
乙:睡
甲:睡完以后?
乙:吃
甲:吃了睡睡了吃,品种不错嘛!
乙:啊,唉,怎么说话呢,你
甲:说到吃你比不上我
乙:你怎么能吃?
甲:我是专门在外面吃蹭饭的。
乙:那咱俩握握手吧
甲:怎么了?
乙:我是专门在外面吃白食的。
甲:同行啊
乙:你说,什么地方的白食最好蹭?
甲:这还用问吗?再大的大款也大不过公款
乙:对喽,要不怎么说“饭桶”所见略同呢!
甲、 乙哈哈哈哈
甲:吃公款
乙:吃公款
乙:前些日子啊,我在宾馆门口捡了一个代表证,足足让我吃了三个月。
甲:唉,什么会开那么久?
乙:甭管开什么会,我带着代表证往里头走,没人敢拦着
甲:哇塞
乙:前些日子那看门的保安把我拦住了,旁边有个服务员说话了:别拦着他,别拦着他,这人我认识,这是老代表了。
甲乙哈哈哈哈
甲:那你要是没有代表证怎么吃?
乙:那我就穿一身好西服,等着过来一辆高级小轿车,下来一个老总模样的人,我就迎上去了,唉呦呦,可把你给盼来了(去握甲的手)
甲:哈哈哈哈,到哪里去吃?
乙:他比我饿多了,你看看。你看我跟在老总后头,老总以为我是接待单位的,接待单位呢,以为我是老总,我跟老总一块步入宴会大厅,频频招手致意,第二天,我招手致意的照片------还上报纸了。
甲乙哈哈哈
甲:你算是出名了。
乙:昨天中午我吃了一顿好的,好家伙,这一瓶酒就值一头牛,一桌酒席能盖一栋楼哇,大伙甩开腮帮子正准备吃呢,我喊了一嗓子,“不好喽,快跑哇,电视台的来曝光喽”
甲:哈哈哈,好!
乙:就听见“轰”的一声。
甲:怎么了
乙:全都吓跑了
甲:曝光谁不怕呀
乙:哈哈哈,剩下我一个人守着十五、六桌,我那个使劲吃呀,那个菜好吃呀,吃得我胸脯子比下巴颏高出了两寸,剩下的东西我折吧,折吧打成盒饭,我跑到街上卖了一千八百块钱。
甲:不错,不错,但是你没有我吃得好!
乙:怎么个好法
甲:我比你吃得刺激
乙:怎么刺激?
甲:不是我吹,现在城里我已经吃厌了,我吃到农村去了。
乙:从城市吃到农村
甲:这叫“回归大自然”
乙:你比我能吃
甲:前些日子,县里派了个检查团到下面去验收小康村,检查团总共两个人,我混进去了。
乙:就俩仁你都混进去了
甲:这你不懂吧
乙:啊
甲:上面是派俩个人下来,下面陪他们的连我一起54个人
乙:一副扑克牌
甲:浩浩荡荡汽车三辆,前面两辆小汽车开路,我们50多个人挤在后面卡车上
乙:不怕被挤死
甲:顾不了那么多了,我们唱着歌就下山了。
乙:唱什么歌?
甲:我们是害虫,我们是害虫!
乙推甲
甲:谁把我推出去了?“该出口时就出口哇,风风火火去蹭饭哇------------“啪”
乙:怎么回事?
甲:轮胎炸了
乙:你看看,超载了。
甲:五十几个人下来,走了三四十里路,饿的眼睛都绿了
乙:一群狼进村了
甲:我们走过那一路连树叶子都没有了。
乙:闹蝗虫呢,你看
甲:我们走到小康村一看,总共只有8户人家
乙:哎呦,来了五十四张大嘴
甲:村长吓的腿都软了,欢迎,欢迎,热烈欢迎!
乙:都吓哭了,你看看。
甲:就在这几年那,我们村成了模范,迎来了参观团,送走了检查团,我算了一算帐,唉,变成了穷光蛋,今天只好请你们喝稀饭!
乙:嘿,白走了一趟,你看。

一件“天大”的事
甲:昨天咱们学校发生了一件大事,你知道吗?
乙:不知道。昨天我正好生病没上学。
甲:这件事太吓人了。我亲眼目睹的,当时吓得我差点没尿裤。
乙:啊!什么事这么可怕?快说说!
甲:这件事,你得听我从头慢慢说起。
乙:你就别卖关子了。
甲:它发生在昨天早晨9点59分60秒……
乙:你说10点不就完了!
甲:当时,吴老师正在给我们班上课。同学们听得特别专注、认真。教室里鸦雀无声,静得地上掉下一根针都能听见,可惜当时就没一个人带针。
乙:咳!
甲:就在这时,坐在窗户旁的我,看见校园里有几位老师,正在饶有兴趣地朝天上望。不一会儿,就围了好几位。再过了一会,又围了几十位。再过了一会,又围了几百位……
乙:等会,我们学校哪有这么多老师?
甲:呵,后来的好象是学前班的小朋友。
乙:你倒看清楚点!
甲:吴老师正盯着我,我能看清楚吗!
乙:快说,怎么回事?
甲:我也朝上看,可头上是楼板,什么也没有。
乙:废话。快说!到底发生了什么?
甲:只见天上,阴云密布,没有太阳,也看不见星星……
乙:你咋这么多废话!
甲:就在这时,天上,突然……好象不是打雷声。
乙:啥?是飞机爆炸啦?
甲:不是。
乙:是美国火箭失事啦?
甲:不是。
乙:外星人撞电线杆啦?
甲:也不是。
乙:哎呀,快说,你急死我了!
甲:时间一秒一秒过去。你说吴老师也是,他哪节课都不拖堂,偏偏就这节课拖堂。正在这时,天上掉下……你猜掉下什么?
乙:我猜呀?!
甲:猜猜。
乙:掉下一块大陨石?
甲:不是。比这小。
乙:掉下一辆大坦克?
甲:再小点。
乙:一辆拉煤车?
甲:小点。
乙:马车?
甲:再小。
乙:自行车?
甲:不对。你往吃的方面想?
乙:你早说么!——大天鹅?
甲:不,含水份的……
乙:大冬瓜?
甲:有点门,再小点。
乙:西瓜?
甲:再小点。
乙:西红柿?
甲:小点。
乙:橘子?
甲:小点。
乙:葡萄?
甲:再小点。
乙:还小?我猜不出来了!
甲:笨的,是……
乙:到底是什么?
甲:雪花。
乙:下雪呀!

⑻ 相声的语言有哪些

相声是通过说、学、逗、唱而抖响“包袱”、引人发笑的一种语言表演艺术。相声语言的基本特点应该是:幽默、诙谐。变化多姿,使观众听后放声大笑,心旷神恰。

一般来说,相声的语言有五种特色:1.明快犀快。要求模拟人物的语言要干净利落、鲜明犀利;抨击错误论点,一针见血,入木三分。

2.生动形象。指不论写人还是叙事,语言都必须具体、生动、形象,使观众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感觉非常亲切。

3.通俗易懂。相声的语言是从群众的口语加工提炼而成的,它既不是着得懂听不懂的书面语言,也不是充满浓郁市民气息的老北京土话,而是在社会上广为流传的普通话。

4.丰富多彩。相声语言的丰富多彩表现在多用方言上。传统相声中经常使用“例口”——即用山东话、山西话、上海话等等的方言来模拟人物的音容笑貌。后来又增加了广州话、南洋华侨话、日语、英语等,在语言上日益丰富多彩。如相声《宁波话》表演时说“沙发”是简谱里的“54”,“棉纱线”是“357”,连在一起如练简谱,听来欢快动人。相声语言的丰富多彩,还表现在经常采用演出的学唱节目上。如从过去的学唱京、评、豫、越、戏曲、评弹、鼓曲、快书,直到今大学唱的各种通俗歌曲以及吉它弹唱。

5.悦耳动听。传统相声中如《菜单子》中的报菜名、《地理图》中的报地名、《大保镖》中的背练武趟子等等,表演时达到了语言流畅、声韵悠扬的效果。此外,相声中经常有各种形式的歌曲、曲艺参与其间,为相声的语言增添了音乐性。

⑼ 相声的种类

表演形式有单口、对口、群口三种。
单口相声由一个演员表演,讲述笑话;
对口相声由两个演员一捧一逗,通常又有“一头沉”和“子母哏”两类;
群口相声又叫“群活”,由三个以上演员表演。传统曲目以讽刺旧社会各种丑恶现象和通过诙谐的叙述反映各种生活现象为主,解放后除继续发扬讽刺传统外,也有歌颂新人新事的作品。

其他的还有化装相声和相声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