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藏族有什么歌舞形式

藏族民间歌舞形式多样,特色鲜明。歌舞曲的唱词内容广泛,如歌颂日月星辰、山河大地,赞美妇女的容貌服饰,思念亲人,祝福相会,祝颂吉祥如意以及宗教信仰等内容。从50年代起,群众又编唱了许多反映新生活的歌词。

1、果谐:一种古老的歌舞形式,意为圆圈歌舞,流传广泛,萨迦地区称“索”,工布地区称“波”或“波强”,藏北牧区、康地区、安多地区称“卓”或“果卓”(俗称锅庄)。

2、堆谐:为西藏西部地方的歌舞。堆是高地的意思,指雅鲁藏布江流域由日喀则以西至阿里整个地区。堆谐在拉萨地区极为盛行。

3、弦子:藏语称“页”、“伊”或“康谐”,流行于康、卫藏地区。由于歌舞时男子用牛角胡或二胡在队前领舞伴奏,故称弦子。弦子发源于四川巴塘,巴塘弦子以曲调优美,曲目丰富,舞姿舒展而著称。

4、囊玛:主要流行在拉萨地区。囊玛的音乐基本上由中速的引子、慢板的歌曲及快板的舞曲3部分组成。歌曲部分的音乐典雅优美,演唱时伴以简单舞蹈动作;舞曲部分热情活泼,舞蹈轻快舒展,表演者只舞不唱。

5、谐钦:流传于西藏拉萨、山南、日喀则、阿里等地区的古老仪式歌舞形式,多在隆重节日或仪式时演唱。谐钦一般由带有标题的歌舞曲多首组成,首尾乐曲分别称为“谐果”及“扎西”,每首歌舞曲由慢板及快板,或由慢板、中板、快板组成,音乐古朴热情。歌词内容有人类起源、历史传说、赞颂祝福等。

6、热巴谐:流行于康巴地区的流浪艺人表演的歌舞。包括鼓铃舞、杂耍、歌舞剧、木棒舞、鹿舞、刀舞、热巴弦子等多种表演形式。热巴弦子音乐与民间流行的弦子相同,鼓铃舞音乐包括散板的男声领唱及慢板齐唱,音乐热情优美,富于魅力。

(1)藏族人表演扩展阅读:

歌舞

《藏族舞蹈 高原天使》 陈玉先藏族民间歌舞形式多样,特色鲜明。歌舞曲的唱词内容广泛,如歌颂日月星辰、山河大地,赞美妇女的容貌服饰,思念亲人,祝福相会,祝颂吉祥如意以及宗教信仰等内容。从50年代起,群众又编唱了许多反映新生活的歌词。

果谐:一种古老的歌舞形式,意为圆圈歌舞,流传广泛,萨迦地区称“索”,工布地区称“波”或“波强”,藏北牧区、康地区、安多地区称“卓”或“果卓”(俗称锅庄)。

堆谐:为西藏西部地方的歌舞。堆是高地的意思,指雅鲁藏布江流域由日喀则以西至阿里整个地区。堆谐在拉萨地区极为盛行。

弦子:藏语称“页”、“伊”或“康谐”,流行于康、卫藏地区。由于歌舞时男子用牛角胡或二胡在队前领舞伴奏,故称弦子。弦子发源于四川巴塘,巴塘弦子以曲调优美,曲目丰富,舞姿舒展而著称。

囊玛:主要流行在拉萨地区。囊玛的音乐基本上由中速的引子、慢板的歌曲及快板的舞曲3部分组成。歌曲部分的音乐典雅优美,演唱时伴以简单舞蹈动作;舞曲部分热情活泼,舞蹈轻快舒展,表演者只舞不唱。引子的曲调基本固定;舞蹈部分各曲大同小异,多数为商调式,个别乐曲结束于羽、宫调式;歌曲部分的曲调各不相同,有些歌曲中有近关系转调;伴奏形式与堆谐相同。

❷ 藏族人一般是什么时候跳舞的

在各种节日里,人们围着熊熊燃烧的火焰跳舞。当然平时也跳的。
藏族的专节日流行舞蹈属:
“果卓舞”是最常见的一种集体舞蹈,也称”锅庄”,就是圆圈舞的意思,这种舞蹈没有人数场地的限制,在牧民家门口村头打麦场上都可以表演。
还有“弦子舞”
这种舞蹈是一种较为固定的舞蹈形式,通常由一两个人拉着胡琴领头,为众人引唱起舞;其他人便依歌而和,跟随引唱者翩翩起舞。
“踢踏舞”是一种藏族古曲舞蹈,起源于公元17世纪的西藏一带。后来经民间艺人们的改进和完善,成为藏区大众喜欢的又一群众性舞蹈。
“热巴舞”是一种综合性的表演,热巴舞的演出多到一二十人,少则三五人,热巴舞多在广场上表演,
“鼓舞”流传于拉萨山南等地的一种群众性舞蹈。舞者手持圆形羊皮鼓,击而舞之。一般表演的时候,多为偶数人群。开场时由一位身披羊皮头戴面具的舞蹈指挥者带队出场。他们站立中央,指挥舞蹈和击鼓
“寺院法舞”统称“跳神”,宗教舞蹈。寺院法舞是藏传佛教寺院宗教活动的形式之一。一方面是为了祭祀神灵,驱邪禳灾;另一方面则试图阐述和宣传宗教教义,劝诫人们皈依佛法。

❸ 藏族的主要节目有哪些

1、藏历新年

2、雪顿节

3、望果节

4、沐浴节

5、仙女节

6、降神节

❹ 可以表演有关藏族的什么节目

藏族的藏戏啊,就是表演的,那些人有带面具什么的。藏族有很多节日可以表演的。还有一些藏族的运动什么的。去网络就有很多。丹姐只是为了赚积分才给你找的。

❺ 藏族人跳什么舞蹈

藏族舞蹈主要有“卓(锅庄)”、“依”、“热巴”、“则柔”、“锅瓦”、“拉什则(神舞)”、“莫合则(军舞)”、“跳欠”(寺院僧人舞)等很多种。每种舞蹈都自成体系,风格各异。“锅庄表演”是人们最喜爱的一种舞蹈形式,这种舞蹈男女老少均可参加,十几人、几十人皆可,常常是男女各半,无时间、地点限制,围成圆圈一起跳唱。歌的内容主要是赞颂山水人情,歌唱友谊理想。藏族歌舞的特点是歌舞一体,有歌必有舞,舞蹈动作丰富多彩,舞姿舒展洒脱、情绪热烈,气势粗犷,从中表现出藏族人民豪放、刚强、坚毅的性格和情怀。

❻ 请问藏族有哪几种戏剧

藏族戏剧以下简称藏剧,历史悠久、传统丰富,是一个古老的剧种,长期以来它就如祖国百花园中的一朵瑰丽的鲜花,植根在千里青藏高原上,受到广大藏族人民的喜爱。
藏族称藏戏为阿姐拉姆,有仙女大姐的意思。相传藏剧的最早演员是七个兄妹,称宾顿巴,四男三女。其中三个女的被认是女神巴灯拉姆的化身,故名谓阿姐拉姆(拉姆,即仙女)。藏剧阿姐拉姆之称,大概由此得名。
同世界上许多优秀的古老艺术遗产一样,藏剧以它的艺术魅力、动人的故事、奇妙的想象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藏族人民。直到现在,它仍然是族族人民群众最喜欢的一种艺术形式和文娱活动。每年的七至八月,当农区的庄稼快要成熟,牧区的牛羊开始肥壮的时候,藏区各地(包括西藏和甘、青、川、滇等地的藏族聚居区)都要演藏剧。
关于研究藏剧的文章已有不少。本文拟在前入研究的基础上,对藏剧的起源、发展和它所反映的社会思想内容、艺术特点等几个方面,作一个浮浅的论述,以就求教于老一辈的藏学家们。

一、关于藏剧的产生、形成和发展
藏剧也同其他任何一种艺术一样,有其本身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不过目前尚无非常确凿的史料加以说明,我们只好利用一些藏族民间的传说同零星的史料记载对照分析。
藏剧究竟产生于什么时代?在藏区一般普遍流行着几种传说。
第一种传说中讲,藏剧产生于一千多年前的藏王赤松德赞时代。相传赤松德赞为了在西藏宣扬佛法,曾迎请印度的莲花生大师到西藏传教,并在今日山南地区修建了第一座佛教寺院--桑耶寺。就在这座寺院的修建过程中,莲花生采藏族土风舞与佛教哲学的内容结合起来,创造了一种用舞蹈形式来镇魔酬神的哑剧。因为鬼魔老是作怪,经常拆毁寺院。也有的说,莲花生从工布地区请来七兄弟,叫他们一边打鼓一边跳神驱鬼,形成一种哑剧。
这些传说告诉我们,公元八世纪,即佛教传入西藏不久,莲花生大师在大力推行佛教西藏化的过程中,针对藏族人民喜爱歌舞的特点,采集当地流行的民间舞蹈,加进佛经故事,改编了一种哑剧形式的舞蹈。这种舞蹈的特点是能表现一些简单的故事。所以,我们把它作为藏剧的最初萌芽阶段是比较恰当的。有人说莲花生创立的哑剧是跳神,不是戏剧。我认为跳神本身就是一种用舞蹈形式表现鬼神故事的早期戏剧艺术形式。从公元八世纪到十四世纪,我们很难把跳神与藏剧截然分家。甚至到解放前夕,藏剧虽然已形成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但它表现的内容仍然充满了鬼神的故事。因此,跳神与藏剧在产生和发展过程中有一个并驾齐驱的阶段。
第二种传说在藏族地区广泛流行。相传公元十四世纪时,西藏有一个名叫唐东吉博的人,从小爱搭桥玩。后来人们又叫他疯子喇嘛,因为他虽然是喇嘛,但不安心在寺院里学经,到处乱跑。游历了西藏的许多名山大川(有的说他围绕地球转了三圈)。通过长途游历,他深感西藏山高路险,岩深水急,交通十分不便。这种情况直接影响着藏区各地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所以,他立志要在深山修桥。于是他以讲经说法招募徒众,以行医和演唱传说故事筹资募捐,跑了很多地方、花了很长时间,吃了不少苦头,但收获甚微,连修一座桥的钱也没有募集到。怎么办呢?有一天他在堆龙德庆这个地方做了一个梦。梦中女神吉孜卓玛(救度母)告诉他:你很快就可以实现你的愿望了,现在你到雅隆琼吉去,那里有七个能歌善舞的兄妹,你将他们组成一个剧团,每人扮演一个角色,到处去演戏、老百姓就会帮助你修桥了。唐东吉博来到雅隆琼吉(今穷结县),果真遇到七个俊秀的青年男女,其中有三个女的名叫阿姐拉姆。唐东吉博按救度母所说,组织这七个兄妹,由他自己担任编导,创造了许多有趣的戏剧,到各地去表演募捐。终于在各地藏族人民群众的大力帮助下,架起了十三座铁索桥。桥修好后,三个阿姐拉姆就来表演庆贺。从此以后,凡是有庆贺大会时,都有她们的表演,她们演的都是有故事情节的歌舞。久而久之,人们称这样的演出?quot;拉班,又称阿姐拉姆(即藏剧)。唐东吉博被誉为阿姐拉姆的鼻祖。
在藏戏剧本《云乘王子》的序言中也说道:昔,我雪域之最胜成就自在唐东吉博赤列尊者,以舞蹈教化俗民,用奇妙之歌普及舞蹈,如伞复益所有部民,复以圣洁教法,及伟人之传记,扭转入心所向,而轨仪殊妙之’阿姐拉姆’遂发端焉……(转引自王尧先生《藏剧和藏剧故事》一文)而且据藏文史料记载。唐东吉博确有其人,生于公元一三八五年,是噶举教派的喇嘛。藏文有《唐东吉博传记》一书。直到解放前,许多业余藏戏团里还供奉着唐东吉博的塑像。藏族的艺人和一些剧作者都普遍认为藏剧是唐东吉博创造的。
但是,根据藏剧的思想内容、语言、形式和艺术风格以及其规模来看,决非起源于十四、五世纪,也不可能是一人一世之创。它的产生和形成之间有一个不断加工、增补、丰富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像唐东吉博这样的人无疑是起提倡和推动的重要作用。其间还有广大民间艺人的作用。由于这些人的组织和整理,才使藏剧得以传播和发展。
唐东吉博的功劳就在于,把过去莲花生时代形成的、单纯镇魔酬神的简单跳神仪式中,穿插一些有趣的情节,注入一些长期流传在民间的短小故事,使其适合民间平民的欣赏习惯,受到藏族人民群众的欢迎。因此,虽不能说藏剧到十四世纪才产生。但这个时期的藏剧无疑是一个重要发展阶段。据有些材料介绍,这个时期已有了业余的藏剧戏班子。藏剧旧派剧团中,穷结?quot;宾顿巴被认为是最早的一个剧团,相传该剧团就是起源于唐东吉博时代的七兄妹,故名宾顿巴(有七兄妹之意)。
不过不少学者认为从公元八世纪到公元十四、五世纪,藏剧始终没有脱离偏重于舞蹈的哑剧形式。这种哑剧特点之一是,演员中女人很多,被称?quot;自在女,还有一些巫师参加。他们戴面具,手持兵器、另有长辫女击鼓随之而舞。(王尧:《藏剧和藏剧故事》)后藏萨迦地区曾有过这种哑剧的剧目,叫《巴空木》,但已失传。
根据上述材料来看,藏剧的最早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八世纪。但它的正式形成是公元十四世纪唐东吉博以后。不过十四世纪以后有一个阶段里,由于佛教的影响.,藏剧的发展受到过一定的束缚。
自公元十五世纪起,藏族社会曾出现过相当长时期稳定阶段。社会的稳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在这个时期,艺术上的绘画、雕刻、塑像等不仅数量惊人,而且有很高的成就。被认为达到了高度圆熟的艺术创作境界的江孜绘画、雕塑艺术就是这个时期出现的。在文学方面驰名中外的史诗《格萨尔王传》和胜炙人口的传记忆小说《密拉日巴传》等,也是这个时期被汇辑成书。这些文化艺术的丰富和发展,不能不对藏戏的形式和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直至公元十七世纪,藏剧正式从宗教仪式的跳神中分离出来,形成以演唱为中心的独立的表演戏剧艺术形式。从这时期藏剧有了自己的剧本,演员走出寺院同民间的艺人们相结合,组成了很多职业性的藏剧团。西藏比较出名的一些藏剧团,如香巴剧团、将戛尔剧团、迥巴剧团、觉木隆剧团等都是这个时期相继建立。康区的巴塘藏剧团、大金寺藏剧团,甘南的拉卜楞藏剧团等也是这个时期相继形成。从这时起到解放施夕,历代达赖派戏差。每逢藏历七月的雪顿节,调西藏各地著名的剧团到拉萨演出,客观上促进了各地藏剧团之间的交流和竞赛,使藏剧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发展。从最初用舞蹈表现故事的简单形式,逐步发展成包括歌舞、说唱、跳神、杂技等多种艺术的综合艺术形式。并且先后出现了一些把毕生精力和全部智慧贡献给藏剧艺术的著名戏师。如,将戛尔剧团的戏师呷玛曲杰、那加、唐曲、拉归、强巴;香巴剧团的归桑多吉;觉木隆剧团奶粕!

❼ 藏族的主要节目有什么

雪顿节,是西藏藏族人民的重要节日之一,每年藏庆七月一日举行,为期四、五天内。雪顿是藏语容译者,意思是“酸奶宴”,于是雪顿节便被解释为喝酸奶的节日。 。大佛瞻仰节,是西藏的日喀则僧俗民众每年藏历五月间在扎什伦布寺举行大佛瞻仰节祈祷节是藏族地区最为隆重的既是大型宗教活动,也是民间性的节日活动,藏语叫“莫郎切波”。在州内藏区,有两类这种盛会,一是格鲁派的祈祷节;一是藏族原有的宗教,本波教的祈祷节,这两个祈祷节相同,每年举行两次,一次是在农历六月十五,一次是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三。

❽ 藏族人一般跳什么舞蹈

藏族抄舞蹈主要有“卓(锅庄)袭”、“依”、“热巴”、“则柔”、“锅瓦”、“拉什则(神舞)”、“莫合则(军舞)”、“跳欠”(寺院僧人舞)等很多种。每种舞蹈都自成体系,风格各异。“锅庄表演”是人们最喜爱的一种舞蹈形式,这种舞蹈男女老少均可参加,十几人、几十人皆可,常常是男女各半,无时间、地点限制,围成圆圈一起跳唱。歌的内容主要是赞颂山水人情,歌唱友谊理想。藏族歌舞的特点是歌舞一体,有歌必有舞,舞蹈动作丰富多彩,舞姿舒展洒脱、情绪热烈,气势粗犷,从中表现出藏族人民豪放、刚强、坚毅的性格和情怀。

❾ 藏族有什么舞蹈

  1. 藏族民间自娱性舞蹈可分为“谐”和“卓”两大类。“谐”主要是流传在藏族民间的集体歌舞形式,其中又分为四种:《果谐》、《果卓》(即《锅庄》)、《堆谐》和《谐》。 后来增加了简单的上肢动作、原地旋转和队形变换,成为一种男女交替、载歌载舞的劳动歌舞形式。

  2. 《果卓》流行地域广阔不同地区的称谓不同。萨迦地区称之为“索”,工布地区称之为“波”“波强”,藏北牧区称为“卓”或“锅庄”。《果卓》是古代人们围篝火、锅台而舞的圆圈形自娱性歌舞,其中包括“拟《藏舞》 陈玉先 绘兽”、表示爱情等舞蹈语汇。农、牧区舞蹈风格不同,各有特色。舞时男女分站、拉手或搭肩,舞者轮流伴唱共舞,不时加入呼号,这是《果谐》融入羌族原始舞蹈形式的鲜明特点。动作以身前摆手、转胯、蹲步和转身等为主,活泼而热烈。

  3. 《堆谐》最早流传于雅鲁藏布江流域地势高耸的日喀则以西至阿里整个地区的圆圈舞,后来逐渐盛行于拉萨。这是最早出现的由六弦琴乐器伴奏的舞蹈。《堆谐》后来逐渐演变成了在小型乐队伴奏下的、以踢踏步为特色的男子表演舞蹈《踢踏舞》。而传统的《堆谐》,则在舞时以男女体前或体后交叉拉手区别于其他圆圈舞形式。这与羌族的《洒朗》和古格王朝宫堡遗址壁画中的舞蹈形式相同。可见公元10世纪时已有《堆谐》舞蹈存在。

  4. 《谐》也称为《弦子》因由男舞者边领舞边以弦乐二胡或牛腿琴伴奏而得名。藏语称之为“叶”或“康谐”,流行于西藏自治区的昌都及青海、甘肃等地,尤以四川省巴塘地区的《弦子》最为著名。各藏族地区的《弦子》形式相同,动作缓慢舒展,细腻流畅。

  5. 《卓谐》和《热巴卓》是藏族舞蹈《卓》的两种具有代表性的舞蹈。《卓》以表演各类圆圈“鼓舞”为主,其中也有以原始“拟兽舞”为素材,加工整理后所形成的表演舞蹈。在《卓》的整个舞蹈中以歌时不舞,舞时不歌为特点,技巧性表演占舞蹈的主要地位。

  6. 《卓谐》起源于古代祭祀上千年来,祭祀活动的延续,使多种“鼓舞”世代相传。从日喀则地区《大鼓舞》的领舞“卓本”的装束上,即可寻找到古代藏族祭祀活动和游牧生活的痕迹。特别值得提出的是,被称为“司马卓”的日喀则地区司马旺堆乡的《大鼓舞》中所使用的鼓,与其他地区的鼓差别显著,鼓形之大是其他地区鼓的两倍,而且附有木制长柄,斜插于身后。《卓谐》的表演共分为三段,在表演中穿插歌曲,由全体舞者演唱。此外,有大段技巧与队形变化的“鼓舞”表演。所唱歌词现在多以祝福吉祥如意、五谷丰登和生活幸福为主,祭祀成分逐渐减弱。《大鼓舞》多在“望果节”等喜庆时表演。

  7. 拉萨、山南等其他地区的《卓谐》拉萨、山南等其他地区的《卓谐》的鼓面小,侧系腰间,无长木柄。这种“鼓舞”形式历史悠久,早在唐代,各寺庙壁画中就有《卓谐》的形象,在桑耶寺金成公主殿壁画《桑耶寺落成庆典图》中,也可见到它的风采和“卓本”的姿容。

  8. 《热巴》是一种包含“民间歌舞”铃鼓舞”和有一定情节的“杂曲表演”的三位一体的表演形式,流传在西藏自治区的昌都、工部地区和云南、四川省藏族聚居地区,是过去流浪艺人以此卖艺为生的杂艺歌舞节目。而《热巴卓》,则是一种由男女艺人共同表演的双人“铃鼓舞”,现在,人们所说的《热巴卓》和《热巴》,基本上都是特指其中的《铃鼓舞》而言。《铃鼓舞》是《卓》中颇具特色的一种“鼓舞”。

  9. 除民间自娱性舞蹈外,从公元15世纪噶丹颇章王朝起,藏族开始有了专门在王宫表演的专业性歌舞。供藏族宫廷和上层贵族欣赏的《囊玛》,在18世纪末,八世达赖时,融入了内地乐曲和江南舞姿。舞蹈由慢速到快速两部分组成。随着时代的前进,《囊玛》经过增添和改编,现已成为表演舞蹈呈现在舞台上。此外,《噶尔》是由被称为“噶尔巴”的男性儿童表演的“乐舞”。多用于驱邪迎祥、歌颂政教等方面。从这种舞蹈的伴奏乐曲、乐器和舞姿、服饰上看,《噶尔》明显地受到过中原和西域“乐舞”的影响。

  10. 藏戏除以上介绍的民间舞蹈外,历史悠久的“藏戏”中的舞蹈也值得一提。藏戏曲调高亢,舞蹈性强,节日剧目《朗萨姑娘》、《顿月顿珠》、《苏吉尼玛》、《卓瓦桑姆》等,深受民众喜爱。在拉萨唐代所建大昭寺大经堂的“寺庙落成庆典图”壁画上,就绘有一位头戴白色面具、手持法器的戏人,正在边作舞边全神贯注地逗引着两头由人披兽皮装扮的“牦牛”,一旁还有击鼓作乐的伴奏者,其神态个个栩栩如生。这幅“寺庙落成庆典图”上的“戏兽舞”形象,不但说明早在千余年前的西藏已有“戏兽”表演,而且经历各个时期延续至今的“白面藏戏”和它的唯一传统剧目《西容仲孜》(藏语意为:西容县斗牦牛)在唐代已是十分成熟的节目。图为20世纪30年代,在广场表演的《牦牛舞》。

❿ 藏族的主要节目有什么什么什么什么

藏族节日繁多,基本上每个月都会有节日。藏历元月,是节日最多也最隆重的月份,在这个月里,几乎天天都在过节。
雪顿节,是西藏藏族人民的重要节日之一,每年藏庆七月一日举行,为期四、五天。雪顿是藏语译者,意思是“酸奶宴”,于是雪顿节便被解释为喝酸奶的节日。
大佛瞻仰节,是西藏的日喀则僧俗民众每年藏历五月间在扎什伦布寺举行大佛瞻仰节。
祈祷节是藏族地区最为隆重的既是大型宗教活动,也是民间性的节日活动,藏语叫“莫郎切波”。
有雪顿节、大佛瞻仰节、祈祷节。
节日
藏族节日繁多,基本上每个月都会有节日。藏历元月,是节日最多也最隆重的月份,在这个月里,几乎天天都在过节。藏族节日是藏族文化最主要的表现。藏传佛教在中国西藏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成为藏族人民生活的一部分,西藏的节日由于受其深刻影响,而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有的已演化成纯粹的宗教节日[33] 。
雪顿节,是西藏藏族人民的重要节日之一,每年藏庆七月
一日举行,为期四、五天。雪顿是藏语译者,意思是“酸奶宴”,于是雪顿节便被解释为喝酸奶的节日。按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的规定,每年藏历六月十五至七月三十日为禁期,大小寺庙的喇嘛不许外出,以免踩死小虫,待七月三十日解禁之后方可下山。喇嘛下山时,农牧民拿出酸奶敬献,形成雪顿节。
大佛瞻仰节,是西藏的日喀则僧俗民众每年藏历五月间在扎什伦布寺举行大佛瞻仰节。扎什伦布(藏语音译“吉祥须弥山”)寺,喇嘛教格鲁派(黄教)第四大寺。在西藏日喀则尼色日山下,为历世班禅的驻锡地。
祈祷节是藏族地区最为隆重的既是大型宗教活动,也是民间性的节日活动,藏语叫“莫郎切波”。在州内藏区,有两类这种盛会,一是格鲁派的祈祷节;一是藏族原有的宗教,本波教的祈祷节,这两个祈祷节相同,每年举行两次,一次是在农历六月十五,一次是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三。正月的祈祷节比夏季的祈祷节要隆重。州内还有本波教的寺庙和信徒,他们至今还保留着浓厚的原始宗教的习俗。前来参加盛会的人们,在正月十三或十四要去转一圈尕米寺后的圣山--小西天。正月十五一早,寺里僧侣喇嘛,披上新袈裟,由寺内乐队吹响的大、小铜号,随后全寺和尚齐聚经堂诵经,并由活佛安排这一天各人的责任。近12时,和尚们向前来朝觐的各地香客和观众,表演“跳神”节目(也称访仙舞),跳神的内容既有歌颂历史上藏汉团结的故事,也有根据本波教经典故事而编跳的舞等。